【BK-XQ2】山东博科仪器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
校园气象站的基本配备,如温湿度计、风速仪、雨量筒、气压计等,为跨学科STEAM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场景。通过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元素,可设计出多维度、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
科学探究:数据背后的自然规律
学生可围绕气象要素开展长期观测,记录每日气温、湿度、风速等数据,并分析其变化规律。例如,对比“晴天与阴天温差",验证“地面辐射"对气温的影响;或通过“连续降雨期间土壤湿度变化",理解水分渗透与植物吸收的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如“风速增大会降低空气湿度吗?",再通过数据收集与对比验证,培养科学思维。
技术应用:工具的使用与优化
气象站的数据采集依赖传感器与记录设备,学生可学习其工作原理。例如,拆解风速仪,观察叶片旋转如何转化为电信号;或用编程软件(如Scratch)模拟雨量筒的翻斗计数逻辑。此外,学生可尝试改进设备,如为雨量筒加装防溅罩,减少强风导致的测量误差,体会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工程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结合气象数据,学生可参与校园环境改造项目。例如,根据“夏季主导风向"设计教学楼通风窗的开启角度,或依据“年降水量分布"规划雨水收集池的位置与容量。在设计中,学生需考虑材料成本、结构稳定性(如风速对遮雨棚的影响),通过绘制草图、制作模型验证方案可行性,锻炼工程实践能力。
艺术表达:数据可视化与创意传播
气象数据可通过艺术形式呈现,增强学习趣味性。学生可用彩色贴纸在时间轴上标记“高温日"与“降雨日",制作成“校园气候年历";或用乐高积木搭建“风速等级塔",不同高度代表不同风速范围。此外,学生可创作气象主题科普漫画,如“一滴雨的旅行",解释降水形成过程,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故事。
数学分析:从数据到结论的推理
气象观测涉及大量数据处理。学生可计算“月平均气温"“降雨日数占比",或绘制“风向频率玫瑰图",将抽象数据转化为直观图表。例如,通过统计“连续5年春季开学日的湿度",分析气候变化趋势;或用相关性公式计算“气温与风速的关联度",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通过气象站基本配备,STEAM教育可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技术支持:仪表网 管理登陆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