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XQ2】山东博科仪器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
校园自动气象站配置建设与教学应用指南
一、配置建设要点
传感器与仪器选择:需涵盖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气压等基础要素,可选配土壤温湿度、日照辐射等扩展传感器。传感器精度需符合气象观测标准,例如温度传感器测量范围-50℃至50℃,分辨力0.1℃,准确度±0.2℃。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配置微电脑数据采集仪,具备实时时钟、定时存储、参数设定功能,支持RS232/485通讯协议。数据可通过有线网络、无线GPRS或数传电台传输至中心服务器或云平台,确保实时性与稳定性。
供电与防护设计:采用市电与太阳能双供电模式,太阳能板功率需满足连续阴雨天10天无断电运行。设备外壳选用不锈钢材质,防护等级达IP65以上,具备防雷击、抗电磁干扰能力,适应校园复杂环境。
安装与布局规范:观测场应选在开阔、地面平稳区域,四周用栅栏围护。仪器布局遵循“北高南低"原则,例如百叶箱距地面1米,雨量器距地面70厘米,风速仪安装在10米高杆顶,确保数据互不干扰。
二、教学应用实践
科学课程融合:地理课分析季风成因,物理课验证气体定律(如查理定律),生物课研究光合作用与日照时长关系。例如,通过连续30天记录气温与土壤湿度,学生可绘制变化曲线,理解“蒸散作用"对植被的影响。
实践操作训练:组织学生参与设备维护,如清洁百叶箱、校准雨量器,培养动手能力。定期开展数据记录竞赛,评选“最准确观测小组",强化责任意识。
跨学科项目研究:结合数学统计计算月降雨量,用编程处理历史数据生成趋势图;或开展“校园微气候改造"项目,根据风向数据优化绿化带布局,提出节能减排建议。
科普活动延伸:利用LED显示屏实时展示气象数据,举办“天气预报员"体验活动;在世界气象日组织知识竞赛、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
技术支持:仪表网 管理登陆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