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设施: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石
更新时间:2025-10-22 点击次数:9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高标准农田是指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标准的耕地。这些农田的配套设施构成了一个系统工程,共同保障农田“旱能浇、涝能排”,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目标。
一、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的八大要素
高标准农田建设包含八个核心要素,简称“田、土、水、路、林、电、技、管”。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高标准农田的基础设施体系。
“田”要素要求通过合理归并和平整土地,实现田块规模适度、集中连片、田面平整。耕作层厚度需适宜,丘陵山区应提高梯田化率,为机械化作业和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土”要素关注土壤质量。通过培肥改良,使土壤具有优良的通透性能、保水保肥能力、平衡的酸碱度,以及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从而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力。
“水”是农业的命脉。通过加强田间灌排设施建设和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最终实现旱涝保收。
“路”是机械化作业的基本前提。通过建设田间道和生产路,并配套桥涵,合理增加路面宽度和荷载标准,提高道路通达度,满足农机作业和物流运输的需要。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设施灌溉与排水系统的核心技术
灌溉与排水系统是高标准农田的“血管”,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据统计,灌溉对粮食增产的直接贡献率约为36.27%。高标准农田的水源利用应以地表水为主,合理使用地下水,并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的开采。系统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微灌滴灌工程、排水工程及渠系建筑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当前发展的重点。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乌海市的建设方案要求项目区内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地块亩均节水率达到20%以上。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设施田间道路与农田防护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是高标准农田的“动脉”,直接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根据农业农村部的说明,机耕路宽度宜为3-6米,生产路宽度一般不超过3米,大型机械化作业区可适当放宽。田间道路路面需满足强度、稳定性和平整度要求。为保护生态环境,宜采用泥结石、碎石等材质和车辙路、砌石间隔铺装等生态化结构。在暴雨冲刷严重区域,可采用混凝土硬化路面。建成后,田间道路通达度平原区应达到100%,山地丘陵区达到90%以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生态屏障。通过建设农田林网、岸坡防护和沟道治理等工程,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防御风沙灾害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
现代农业科技是高标准农田的“大脑”。通过推广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能够提高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利用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及作物生长状况,结合气象数据,精准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精准灌溉与施肥系统基于土壤和作物数据分析,实现按需供水供肥,减少资源浪费。乌海市方案要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并推广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机械、无人值守植保机械等智能装备。“建后管护”是确保高标准农田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责任和资金,确保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这些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的高标准农田将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根基。它们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农业生产方式向高质量、高资源效率方向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