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13356711513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设施系统的应用方法

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设施系统的应用方法

更新时间:2025-09-21      点击次数:44

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设施系统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了覆盖全生产周期的智慧农业管理体系。其应用方法需围绕环境感知、智能调控、决策支持三大核心环节展开,形成数据驱动的精准农业实施路径。

一、环境感知:构建多维度监测网络

系统通过部署管式土壤墒情监测仪、虫情测报灯、气象站等设备,构建覆盖土壤、气象、生物三大要素的监测网络。在应用中,需根据地形特征和作物类型规划设备布局:例如在丘陵地带采用无线传输设备避免信号遮挡,在设施农业中加密布置孢子捕捉仪以监测真菌病害。监测数据通过GPRS/4G网络实时上传至云平台,形成包含土壤温湿度、病虫害种类、风速风向等20余项参数的数据库。以某小麦种植区为例,系统通过每20亩布置一个监测节点的方案,实现了对5000亩农田的全覆盖监控,数据采集频率达到每10分钟一次。

二、智能调控:实现资源精准配置

基于监测数据的智能调控系统包含两大应用场景:在灌溉领域,滴灌设备根据土壤湿度阈值自动启停,结合气象预报调整灌溉量。如系统在预测未来3天无降雨时,会自动将灌溉周期从7天缩短至5天。在植保方面,虫情测报灯识别到蚜虫密度超过50/平方米时,触发风吸式杀虫灯工作,同时向农户手机推送防治方案。某果园应用案例显示,该系统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40%,农药使用量减少25%

三、决策支持:形成闭环管理链条

农业四情测报平台通过数据建模提供决策依据:墒情模块可生成未来7天土壤含水量预测图,指导农户提前安排灌溉;虫情模块通过历史数据比对,预警病虫害爆发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大屏可视化界面,可同时查看200个监测点的实时数据,系统自动生成包含施肥建议、机械作业路线等内容的《农事操作指南》。在某水稻产区的应用中,该功能使田间管理效率提升3倍,亩均增产8%

四、典型应用场景实践

在北方旱作区,系统通过土壤电导率监测实现变量施肥,使氮肥利用率从35%提升至48%;在南方稻田,孢子捕捉仪与气象数据联动,提前15天预警稻瘟病发生,减少损失。仓储环节的温度湿度监控系统,使粮食储藏损耗率从3%降至0.8%。这些实践表明,系统应用需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和种植结构进行参数调优,例如在盐碱地增加土壤EC值监测,在设施大棚强化二氧化碳浓度调控。

该系统的有效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更推动了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通过持续的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系统正在向预测性维护、自动化作业等更高阶形态演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5 山东博科仪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343号-4

技术支持:仪表网     管理登陆     sitemap.xml